婚喪嫁娶 結婚:縣內青年男女都有女嫁、招婿,主要視雙方家庭勞動力而定。男家不以入贅為賤 。結婚儀式極為隆重,複雜。親事議定後,首先請活佛或喇嘛打卦,擇吉期、出重禮。正式迎親,迎親時派出大批人馬帶足彩禮,潔潔蕩蕩,迎親隊伍中派一有地位的人作“迎親賓相”,迎親領隊有一屬相最好的人帶著若干人馬,手舉神像,一般都帶著九宮八卦圖(為了闢災)到對方家迎親。迎親時在迎親路上設立三道“索強”(迎親酒站),在家的門前地面上用白灰畫上“”符號和白線條。選派幾名屬相最好,且雙親在世的少男少女捧“切瑪”含(糌粑和酥油捏成的錐形體)和青稞酒、哈達在每道“索強”站等候,迎送親隊伍到每道“索強”站時就向新娘或新郎和送親隊伍人員獻哈達、敬酒。迎送親隊伍到家時是第三道“索強”站,要敬第三次酒、獻哈達,剛進門後先是由一位能說會道的人把這一戶的所有情況介紹一翻隨後由送親的隊伍把帶來的神像和經幡拿到房頂上,播在房頂的神墊上,全體人員都到房頂上排著隊,還要鋪上墊子擺上桌子,燒番,祭神,祝福。然後向所有敬“切瑪”,敬酒、唱歌。從房頂上下來後又要敬“切瑪”青稞酒,同時新郎新娘接受父母,賓客們獻的哈達,敬酒和祝詞。主人家給送親人進行安置,選親隊伍飲宴,其後是眾賓客飲宴,同時大家盡情歌舞。這一天家庭所有人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陪嫁物主要是珍寶、衣物、土地、牲畜等有的甚至是成片的土地,成群的羊等。慶祝活動搞3-4天左右。這期間參加慶祝活動的人一般都是這戶最高的人和親朋好友;送禮有的送牲畜,有的送錢,有的送酥油、肉、茶葉等,用紙包好,寫上字(祝詞)。 加查縣喪葬方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封葬等五種,以天葬、水葬為主,間以土葬、火葬、封葬的表葬方式,人死後,首先請喇嘛(星相家)根據死者的屬相,年齡、死時時算封,確定送葬日期,方向,選定送葬者的屬相,屬哪些屬相的人不能接觸死者的體。其送葬人員根據家庭情況及意願而定,但送葬時必須是雙數(包括死者)、送葬回來時單數。算封後先把死者級在屋內一角,屍體用白布或白毯氌圍起來,並用土壞做墊,而不用其它物品墊,把死者的飯碗放在屍體跟前倒滿酥油茶。這因為佛教認為,人死後,靈魂和屍體不是一起走脫。為了使靈魂不滯留屋內,用土坯墊屍。屍體背走後,土坯便扔到十字路口,靈魂也就隨之跑了,從人死的當天起,到送葬,得天天請喇嘛念經超度死者的靈魂。在這數天,家人一律不梳頭、不洗臉、取下一切裝飾,也不能笑,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唱歌跳舞,一來以示哀悼,二來為讓死者,靈魂安安靜靜上天天堂。 衣食住行 一、服飾 加查縣藏裝的俗裝與附近地區基本相似,但有本地特色,甚用料以綢、緞、牛皮、山羊皮、氆氌、氈 子、呢子、化纖布等材料終縫製。男子服飾特點是盤發,以紅或黑絲線加辨,盤結於頭頂,富裕者,在發辨上穿有象牙卷,耳帶金長耳環或大耳環。女子的服飾更重華麗,色彩也鮮明,都是金、 銀、銅製作的精美飾品,如花紋鐲子,變形戒子、項鍊,以各色絲線加粗、加長發辨。胸帶“嘎馬”(精細山盆,內裝護身等等)耳帶金或銀環,頭帶“巴珠”,腰佩有玲瓏剔透的小腰刀以及銀無銅幣和用銀片裝飾的腰帶等。 二、食品 縣內藏族人民的傳統食品有以下幾種: 糧食:青稞、小麥、碗豆、喬麥等 、油:酥油、清油 肉類:牛、羊、豬油為主和奶製品。 加查縣內藏族人民的主食是糌粑,糌粑營養比小麥豐富,攜帶和食用方便,外出或勞動時,食用時不需生火燒飯,用碗或唐古倒點糌粑,加上水即可食用。青稞酒是加查縣藏族人民家中必備之飲料,(一切活動都要有),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飲用時將頭道酒和二、三道酒混合飲用。酥油也同樣是藏族人民家中之必需品,酥油是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 ,特別是在牧區的群眾平時很少吃蔬菜和水果,日常所需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酥油最普遍的吃法是酥油茶,酥油茶藏族每日不離之飲料,每天,特別是早上,必須要喝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和工作,客人不了,也必須打酥油茶來招待客人。